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逻辑语义学“哥德巴赫猜想”有新解

“一个人在公园散步。他吹着口哨。”此处的“他”如何指代前面提到的“一个人”?这个人们见惯的语言现象,却是逻辑语义学上的一道百年难题。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贺川生近日在世界著名哲学期刊《综合》上发表论文,对第三人称代词如何回指前面的无定名词进行了解释。哲学逻辑学全球最高奖项罗夫·肖克奖获得者雅各·欣迪卡评价,贺川生的论文为逻辑语义学界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贺川生这篇论文从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皮尔士的著作中找到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和技法,巧妙地揭示了人类大脑所具有的这种语言机制,弥补了罗素“摹状词”理论、E类代词理论缺失的一环,成功修补了19世纪经典逻辑语义学的漏洞。

逻辑语义学的这一难题关注的是一种人们见惯的语言现象,即“A man walks in the park. He whistles.”例句中的代词He如何回指前面的无定名词短语(a man)。这一回指关系是最普通不过的语言现象,却无法用现有经典逻辑语义理论解释。1905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指出这一语言现象背后隐藏了“秘密”,但却无法揭开这个“秘密”,未能精确揭示人类大脑所具有的这种语言机制。

罗素提出的这一难题,一度被人看作逻辑语义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纷纷关注这一难题,提出各自的方案,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但都存在不足。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哥德巴赫猜想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