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新中美关系的想象空间

新中美关系的想象空间

核心提示: 认定美国与中国接近是“纯属无奈”,那就会低估其内外政策的自我修复能力,自信心的膨胀也无益于中国的持续、稳健发展在各界关注的目光下,美国总统奥巴马结束了他的首次中国之行。毫不讳言,中美两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再度携手,足以牵动国际政治的每根神经,这一中心事件也留给各方无限的想象空间。建立在《中美联合声明

  认定美国与中国接近是“纯属无奈”,那就会低估其内外政策的自我修复能力,自信心的膨胀也无益于中国的持续、稳健发展

  在各界关注的目光下,美国总统奥巴马结束了他的首次中国之行。

  毫不讳言,中美两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再度携手,足以牵动国际政治的每根神经,这一中心事件也留给各方无限的想象空间。建立在《中美联合声明》之上的,是两国关系经历30年风雨后新的起点。此前的中美关系尽管“终究是要好起来的”大方向明确,但其过程却充满了曲折和不确定性。双方缺乏对世界观的共识、对彼此利益和关切的认同,因此难以建立起战略互信的基础和有效的沟通机制;涉及双边的政治、经贸和安全等议题之间又相互纠葛,主要议题和次要议题之间缺乏隔离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便能激起千层浪,导致两国关系始终起伏不定。那时的中美之间更多的是相向而视,难免纠缠于“异”而难以求同。

  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为中美将视野转向共同方向提供了契机。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剧烈震荡并引发政治效应,充分暴露了相互依存体系的脆弱性和一极主导世界的危险性,世界需要更多更强大的力量联合。GDP总和占世界总额30%的中美两国之间的协商合作,足以成为稳定世界经济航向最重的压舱石。各自作为传统力量和新兴力量代表的中美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足以为世界经济走出泥潭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深切认识到稳固并提升彼此关系就是在为国际社会尽责任的基础上,“求同”与合作成为当前中美关系的主旋律。

  确立共同的责任和努力方向是求同合作的基础。全球和地区性议题在两国议事日程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经济合作和全球复苏、地区及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等等议题,已远远超出双边的范畴。尽管出于固有的谨慎,双方并未强求“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但“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足以诠释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和全局性。理智务实则是求同合作的原则,双方在分割议题、厘清主次方面的技巧日趋娴熟。奥巴马访华前,美国制造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和打“达赖牌”的政治试探,并不妨碍两国建立战略互信、推动务实合作的信心和既定方略,也不妨碍双方坦诚地对待分歧。有效的常态交流机制是求同合作的保障。自金融危机以来,双方提升了战略对话的层级、加快了磋商协作的频率,大量前期的、幕后的外交工作为两国最高层面的最终共识铺垫了道路。换个角度看,中美双方的视角更高了、视线更远了,也恰恰说明双边关系的基础更为牢固了。

  当然,对于上述中美关系的变化还有另一种解读,比如,给人印象强烈的直观感受或许是“美国放下了身段,中国挺起了腰板”。的确,金融危机发生后,中美间力量的消长、世界权力中心的东移一度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在一意孤行的单边主义政策陷入泥潭后,“多伙伴战略”和“巧实力外交”成为美国战略调整的方向,中美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也服从于美国这一全球战略的调整。

  现在看来,美国经济虽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一定程度地重创,但从军事、科技等指标上看,其硬实力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仍是世界第一。同时,尽管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得当为自身赢得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更多的发言权和在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但要妥善地解决各种内外矛盾和问题仍需要一个很长的发展阶段。认定美国与中国接近是“纯属无奈”,那就会低估其内外政策的自我修复能力,自信心的膨胀也无益于中国的持续、稳健发展。在送别奥巴马总统之后,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做好功课,如何将文字落实于行动,如何为全球和地区性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如何协调双边、地区及全球问题之间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中美关系变化对其他主要国际行为体产生的影响,继续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这些都将是我们站在新起点上要面对的新挑战。(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欧盟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