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钱学森之问的深层解读

钱学森之问的深层解读

核心提示: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应该学习借鉴经济部门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先在体制外探索一些改革经验,再对体制内高校进行改革,促进其改变培养机制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激起了全国性的热议。虽然各类解读观点差异很大,但其中的一个共识就是教育部门已到了必须要进行全面彻底改革的时候了。大学与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应该学习借鉴经济部门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先在体制外探索一些改革经验,再对体制内高校进行改革,促进其改变培养机制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激起了全国性的热议。虽然各类解读观点差异很大,但其中的一个共识就是教育部门已到了必须要进行全面彻底改革的时候了。大学与一般的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质量不行,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就会在市场上卖不出去,这个企业最后只能倒闭。而大学生产的产品——大学生,即使质量不合格,社会也必须接纳,不可能拒绝。教育这种独特的现象,使培养质量低下的大学短期内也很难被淘汰,而其带来的损失也都是隐性的。长远来看,这种损失全社会都要共同承担,所以说其危害性更大。

  如何改变目前的教育体制,提升我国大学的竞争力?其实我国30多年的经济改革,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

  改革开放前我国只有单一的公有制计划部门,企业效率低下,产品短缺现象严重。通过30年的改革,整体来看,我国的经济部门结构与效率得到很大的改善。我国经济部门改革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不触动原有部门利益格局的情况下,另起炉灶长出了新的一块经济成份,机制灵活而且效率很高,那就是乡镇企业与民营经济。过去农民的主要任务是种地,但改革开放后,办企业的壁垒被打破,农民也可以“洗脚上田”办企业。在我国的长三角地区的苏南,一批乡镇、村政府办起了乡镇企业;而在浙江的温州,农民自己办起了民营企业;在珠三角,大批的港澳台商人租用农民的土地,办起了“三来一补”式的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很快形成我国整体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对我国整体的经济改革有很大的带动作用。第二步是通过新长出的一块经济,探索改革的经验,对旧有体制形成竞争压力,促使其进行改革与转换机制。

  其实全球的教育也遵循同样的规律。美国的高等教育之所以在全球一路绝尘,效率很高,与美国公有与私立名校共存,形成良性的竞争合作格局有很大关系。与此相反的是,凡是那些以公立高校教育一统天下的国家,其办学质量一般都很牵强,包括经济强国日本与德国。日本的经济虽然为世界第二,但其大学的培养质量一直备受垢病,日本主要名校都是国立的,论资排辈现象严重,难以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同样的道理,德国的大学大多数也是属于国立的,大学教授是公务员,所以近年来德国也一直在进行反思,正通过大力的改革来提升德国大学的竞争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门改革严重滞后。以大学为例,目前我国的大学结构还基本上停留在政府办大学阶段,进入管制壁垒很高,大批的社会资金很难进入到教育领域,国外优质品牌的大学资源更是难以进入,形成不了良性的竞争格局。教育部门又通过种种过细的规则把大学管得死死的,大学很难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形成“千校一面”,大学行政化、官僚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办学效率低下。

  目前对我国大学改革的探讨,还主要局限于大学内部的治理,比如想通过教授治校、校长竞聘、破除行政化等来进行改革,但在目前单一的公立大学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体制下,如果没有体制外的新压力,大学质量还是难以有大的得升。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应该学习借鉴经济部门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先在体制外探索一些改革经验,通过灵活的机制,引入社会资金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办私立名校,形成办学经验,对体制内高校形成竞争压力,在此基础上,再对体制内高校进行改革,促进其改变培养机制。

  其实,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学已在校内尝试进行新机制的改革。比如北京的CCER与光华管理学院等,都是采取完全灵活的新机制,效果很好,很受学生欢迎。对体制内高校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应该是下放办学自主权,形成灵活的机制,唯有灵活的机制与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大学真正有活力,培养的人才才会有创新能力与创造力。过多的管制与条条框框是永远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的。(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