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之间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比如两国存在转轨问题,也都存在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群体冲突等威胁社会治理的问题。但两国在应对社会稳定的压力上,开出的药方显然是不一样的
在很多去过印度的中国人眼里,印度社会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此起彼伏的恐怖主义袭击,时有发生的种姓冲突,超乎想象的贫富差距等等,使得印度看起来似乎并不安宁。对于这样一个表面上不安宁的邻邦,中国有必要学习他们的保稳定经验吗?
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去看印度,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一点也不稀奇。一方面,某些人给我们传递来的印度印象是混乱不堪,另一方面,印度经济却又快速增长,成为和中国并驾齐驱的“金砖四国”之一,实在让人诧异。印度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形态较为复杂的社会。由于实施了宪政和联邦制度,印度各个邦都有自己的执政党。这些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千差万别,但挑印度的主要部分来看,民主思潮还是占据了上风。但印度又很奇怪,从建国一直到1990年代初,这个国家一直都是实施计划经济制度,经典社会主义的成分反而更多。和中国相似的是,印度从1991年启动“拉奥改革”也就是转向市场经济以来,年均GDP增长率达6.1%,最近几年更是高于7%,直追甚至有超过中国的趋势。分析这些是为了说明,中印两国之间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比如两国存在转轨问题,也都存在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群体冲突等威胁社会治理的问题。但两国在应对社会稳定的压力上,开出的药方显然是不一样的。
以我国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土地冲突而言,当前由土地问题引发的冲突占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部分,这些问题多是由于占地、征地、污染农田等引起的,可以说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紧密相随。印度也存在人多地少和城市化问题,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必将摆在印度政府的案头。
但从目前来说,土地冲突在中国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这与两国之间的土地制度有很大关系。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但同时宪法又规定:“一切公民均享受在印度领土内自由迁徙,在任何地方居住和定居的权利。”这样就理解了为什么在孟买这样的大都市,富人区和贫民窟可以比邻而居。富人区的建筑是在私有土地上,他人不能自由侵占,而印度的公有土地只要你是印度公民,就可以搭个棚子居住,居住达到一定年份,你就拥有了随之而来的选举权、医疗权、教育权等等。
对中国农民来说,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失去了土地几乎等于失去了命根子,而且不具备可替代性。但对于印度农民来说,他们只要进城找到工作,哪怕只是当仆人,日常生活、子女教育就都会和当地人一样,因为这样他们也就成为了当地人。
综合分析,印度之所以较少出现群体性事件,保稳定具有四方面原因:第一是印度政府为公民提供了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和自由居住权,这使得印度人不论贫穷都具有最起码的生活底线;第二是印度的宗教功能强大,人们大多认为现实生活是前世种下的因,因此虽然有种姓问题,但人们恪守传统,在各自的种姓内部寻找尊严,相安无事;第三是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影响深远,人们一般用对话而不是暴力来进行意志和利益诉求;第四是印度的选举制度使得社会泄愤渠道较多,由于政党较多,人们不论如何都能在议会中找到代言人,这样就有了意见的表达平台和舒缓机制。这几大方面综合起来,使得印度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多个方面对社会情绪有一个较好的传导和疏解渠道,因此,印度的保稳定就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
中国和印度面临的问题具有诸多的相似性,解决这些问题印度已经提供了一套系列方案,择其可行者而借鉴之,未尝不可。(作者为人民论坛特约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