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考虑终结美元主导单极世界的同时,还要考虑在一些关系人类命运与前途的重大问题上是否达成一致,形成共同价值
4月2日在伦敦召开的G20峰会将讨论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问题。眼下一些国家的财经领导人也就关于是否应该终结美元主导的单极世界纷纷发表言论。美元将何去何从?这不单单是一个世界货币体系问题,更是一个国际机制问题。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球化经济打破了传统工业社会中的主权经济、主权社会和主权政治的统一性,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主权经济、主权社会和主权政治的重合缺失增加了主权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管理的难度。当前,有关美元问题的争论背后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
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针对当前世界社会中正在进行的不寻常转变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他发现,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在加速重新构造社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全世界的经济依然成为全球互相依赖的基础,但是各个国家依然是主权国家。进一步说,在国际经济中,关税、出口配额、汇率、统计口径、生产要素等是一个主权国家可以控制和管理的,但又不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权国家的经济社会政策会造成出乎政策制定者们预料的结果,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效果。这犹如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和博弈,采取各自的策略,有时会造成市场不公平竞争,最后不得不由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秩序。
在全球化下,全球市场的失灵会造成不公平竞争和主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失灵。这是最近几十年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特点,也是当前这场金融危机的特点。当年罗斯福推行的所谓“新政”是孤军奋战的,并没有各国的配合。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1930—1932年间,几乎所有国家都向自己国内退缩,提高关税壁垒,力图实施闭关自守的经济政策。当前我们仍然要注意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如果全球经济继续下滑,各国缺乏统一的行动,都有可能重蹈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的覆辙,比如保护主义兴起,甚至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等等。
就社会来说,在没有全球信息化之前,主权国家与主权社会是统一的。全球化条件下,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手机短信等把不同国家的居民联系起来。这就给一些主权国家的社会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每一次波动,都会影响到国内居民。国际市场的变动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和生产行为。
在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政治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而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必须是多元的,它们不像经济的效率标准那样可以单一地加以衡量和比较。全球化背景下的单一经济效率标准和多元政治、文化、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基本矛盾的又一表现。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主权国家社会管理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
建立在主权经济、主权社会和主权政治的重合缺失基础上的政策和战略更是先天不足。这是当代主权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我们过去在制定计划和政策中考虑不多和不足之处。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在于是否终结美元主导的单极世界,另一方面在于人类需要探索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全球治理体系,不仅应对国际金融问题,也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换句话说,人们在当前面临的挑战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面的,正如我的导师费孝通教授在18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一个孔子”。这就把问题更深入了一步,人类在考虑终结美元主导单极世界的同时,还要考虑在一些关系人类命运与前途的重大问题上是否达成一致,形成共同价值。这是我理解为什么费教授主张我们时代需要一个孔子的主要理由。(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