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的大旱“突然之间”成了头号新闻,让人们把目光再次投向了广袤农村。在干裂的大地与枯黄的麦苗面前,人们再次感慨:为什么在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面前,中国农民还只能靠天吃饭?
这话是针对捉襟见肘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来说的。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曾公开承认:目前全国耕地中有灌溉条件的只有8.67亿亩,剩下的55%左右完全靠天吃饭。要注意,有灌溉条件和能及时灌溉还是两个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在高速公路等交通动脉飞速增长、似乎有花不完的投资面前,水利动脉的孱弱俨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差别。
毫无疑问,这些年我们在公共投入上出现了偏差,为了追寻GDP的快速增长,立竿见影出效益的项目成为投资首选,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这类“见效不快”的领域则一再欠账,几乎处于长期无人问津的境地。以至于天降大旱之时,四处扒拉输水管线,找到的却屡屡是断壁颓垣。
去年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加上今年的北方大旱,还共同揭示出一个问题:农业保险的极度匮乏。保监会的官员曾给过另一组数据:国外巨灾后保险赔款可承担30%以上的损失补偿,发达国家甚至可达60%-70%,但我国保险赔付金额尚不足损失总额的1%。比起“巨灾”的触目惊心,常态的自然灾害也不容小觑。农业保险的匮乏,似乎比水利设施的匮乏还要严重。
农村的金融服务也同样欠债。全球性经济危机令国外需求减少了,拉动内需,最大的潜在市场就是拥有八九亿人口的广大农村,但坦率地讲,这种“挖掘”效果有限。
中国民间有没有钱?有!央行1月13日发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表明,截至去年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46.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3%。这些年来,中国民众的储蓄率始终徘徊在2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4%的储蓄率。但中国老百姓“爱储蓄美德”的背后,实际上是金融创新的严重缺失——中国缺失一个消费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社会制度,例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福利和教育信贷等等,老百姓担忧住房、上学、生病,要不停地攒钱。这种忧虑在城市略有好转,但在农村尤其突出。现在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就业的不景气,大量农民工返乡找不到活干,又适逢中国北方面临大面积干旱,乡村资金更显得紧巴巴。城市不好就业,有的地区对农民工“劝返”,希望他们回乡创业致富。但返乡农民工敢于创业的第一桶金从哪里来?没有小额贷款,回乡的农民又能靠什么“与贫困抗争”?
干旱让我们发现了对农田水利的欠债;巨灾让我们发现了农业保险的匮乏;经济危机需要拉动内需让我们发现了农村金融创新等方面的窘境……发现之后呢?怎样来弥补30年发展中对于农业的整体欠债?有没有能力在接下来的30年有一个彻底的扭转?这么讲,不是否认30年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而是想说明:天底下就没有靠天吃饭的“三农”现代化,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夯实农业现代化所必备的基础。
2009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并将“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希望借大旱、巨灾、拉内需的机会,彻底审视农业欠债,全面武装“三农”的抵抗力。某种程度上讲,农民对靠天吃饭的摆脱程度,便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纵深度。(作者为人民论坛特约评论员)
